寒潮、雾霾来袭莫恐慌,且看政府如何努力应对
【数据猿导读】 周末的超强寒潮,让人不禁“心寒”,面对这场持续已久的“冷战”,它除了能带来降温严寒还能带来哪些价值?当气候环境变化对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的时候,政府和企业已经将环境大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它们目前进展如何?请看数据猿为您解读我国对环境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情况
周末的超强寒潮,让人不禁“心寒”,面对这场持续已久的“冷战”,除了保暖御寒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不请自来的狂风暴雪亦或是细微的环境改变,对生产生活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着大量的环境信息数据,将这些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多样的动态数据轨迹,适当的加以利用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生产生活,那么目前环境大数据在建设智慧城市、预防灾害、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已经有哪些进展?未来环境大数据将得到怎样的利用和深入开发呢?
环境大数据以围绕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变迁等自然现象的动态信息为依据,每天产生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庞大数据信息。在我国,环保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通过雷达、卫星、地区观测站等形式收集全国各地区、各城市的每日的环境变化监测和统计数据,并逐步实现了数据的动态同步监测和实时反馈。
随着近几年地震灾害、雾霾污染、交通安全等诸多环境问题引发舆论热议,政府在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城市等方面逐步发力,将环境大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下图为我国环保部2016年1月25日发布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部分内容节选,这表明政府部门确实是环境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收集中心,是海量的环境数据资源拥有者。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
政企合力开发环境大数据
环境大数据的利用和开发离不开有效的技术支持,针对政府拥有的海量大数据资源,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政府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与拥有大数据计算平台的企业进行政企合作,共同利用环境大数据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服务。
一方面政府作为集中的数据收集和管控中心,能够保障数据来源的有效性、广泛性和庞大性,可以通过巨大的数据体量建立科学的预测分析
另一方面掌握大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的企业通过技术支持,利用云平台展开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利用专业的计算能力和行业知识对现实问题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指导。
2016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国家气象局宣布与阿里云大数据平台达成合作,并将向公众开放气象服务数据,开放的服务数据主要涉及到国内县级以上站点实况、国际主要城市站点实况和预报、还包括国内单站雷达拼图、气象指数以及算法等。该项合作是国家气象局与阿里共同利用大数据及数据分析工具为社会提供有利于指导生产生活、有利于商业化发展的气象数据,这也表明我国在环境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上逐渐走上正轨。据悉,阿里云近日发布“数加”这一集合了计算引擎、开发套件、可视化工具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平台,也是全球首个囊括前、中、后台的大数据一站式开发平台,可让数据分析和预测成本降至原有的10%左右,相信阿里通过“数加”在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帮助我们解决气象变化带来的问题,帮助气象数据实现更有效的价值。
针对环境大数据的探索,除了在气象数据方面的政企合作,我国政府也已经与微软建立合作项目,通过环境大数据对环保问题开展预测分析,解决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雾霾问题”。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在GBDC全球大数据峰会上接受了数据猿记者的专访,韦先生在专访中谈到:“微软研究院跟环保部门有合作推出特别针对雾霾问题的项目,就是我们网站上的“城市空气质量”应用,我们在尝试用算法和物联网的配合,计算出到底我们的环境污染原因是什么,它的趋势和它的相关性是什么,然后帮助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他们有了更精准的决策之后,我们共同合作,同时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就能够更快解决最头疼的环境问题。”通过与环保部进行的合作,目前的微软研究人员正通过比较先进的数学算法和计算能力为环保部门提供雾霾、空气质量的历史数据分析,并对未来的状况进行预测。
公共服务和商业化应用是环境大数据“变现”的主要领域
从目前来看,环境大数据主要可以从两个维度实现价值,一是公共服务领域,二是商业化应用领域。从公共服务领域来看,主要可以利用环境大数据建设智慧城市、解决环境污染、应对自然灾害、医疗事业建设等涉及到公众利益的问题。从商业化服务来讲,环境大数据可以特别针对物流、地图导航、保险、农业、化工等行业提供商业化的服务,针对不同的行业问题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方案,实现数据的合理变现。
首先,在公共服务领域环境大数据发挥了哪些作用呢?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对2015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各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由此可知,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和人身安全造成的伤害,如果能将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环境大数据加以归类整理,针对地震、滑坡、暴雨暴雪等灾害进行设计不同的算法并展开预测,不失为一个预防灾害伤亡和减少损失的好方法。
以地震为例,近年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难事件接连发生,由于预警机制不完善、地震震灾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在地震灾难发生时,我们开展应急措施还是会遇到问题。以前我国在地震信息数据的收集上主要是通过在地震多发区建立观测网点,记录包括地磁、地电、磁偏角、地面温度,以及地下水水温,水位和水中气体氡的含量等基础数据参数,但是由于数据收集过程比较复杂,数据参数较少,人工分析数据也存在计算准确度等问题,目前随着数据分析和收集方式的改变,观测站点的激增带来的庞大的数据体量,一方面可以提高地震发生的精准度,另一方面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将实时信息进行共享,保障灾难发生时的救援渠道的畅通。
其次,从商业化服务领域来看,环境大数据由于与“衣食住行”之间联系紧密,大数据的应用对于消费者和商家来说都有益处。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遇到严寒天气,我们常常对于保暖御寒、交通情况等都有了解需求,可能要添置衣物或者明确道路的拥堵和事故防范,那么随着环境大数据的应用,遇到严寒天气或者持续的降温,通过综合的大数据分析得出一系列气象指数或者交通指数,能够让我们对气候环境变化及时反应并作出合理的预防措施。而商家预知环境信息变化及气象大数据得出的穿衣指数等等,在提供保暖用品和保暖衣物方面做出更好的仓储准备,同时在交通指数的指导下物流也随之进行调整,以缩短货运的额外成本,这样供需之间在大数据的运用之下呈现出更高效的保障。
下图为在新浪微指数中对于“寒潮”的热搜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随着18号全国大幅度降温,寒潮逐渐成为热搜词汇并在1月22号之后的移动端关注度持续走高,而这一阶段的羽绒服也逐渐进入到热搜词汇当中,这说明随着寒潮天气来临,人们对于保暖御寒的需求增强,依据人群属性,我们可以知道在19-24的女性人群在寒潮来临的过程中对于羽绒服的需求更加旺盛,羽绒服卖家赶紧看过来吧!
图一:寒潮的热搜趋势
数据来源:新浪微指数
图二:羽绒服的热搜趋势
数据来源:新浪微指数
图三:羽绒服热搜人群属性
数据来源:新浪微指数
环境大数据已经逐渐被在公共领域和商业服务过程中加以利用,阿里、微软等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与政府对大数据资源进行共同的挖掘,在利用大数据解决当前的发展问题起到重要作用。环境大数据来源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虽然现在已经逐渐被整合利用,但是由于其数据来源复杂,数据的集成和打通仍旧存在障碍,所以在形成了基础的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相关的环保气象部门在针对环境数据的收集、指标的统一、数据的交互方面应加大力度,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将有效信息依据一定的计算标准进行快速整合;而相关大数据开发服务公司,应逐步完善数据算法,在数据的开发、集成、相关性分析等方面着力攻克技术难关,更快速高效的完成计算任务。
强势的寒流在本周可能会渐渐变弱,但是这场“寒战”过后能产生的体量庞大的环境大数据对于指导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望未来的环境大数据应用能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中更加成熟,随着政府持续发力挖掘数据价值,相信以后再遇到超强寒潮、雾霾我们都能轻松以对!
来源:数据猿
刷新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活动推荐more >
- 2018 上海国际大数据产业高2018-12-03
- 2018上海国际计算机网络及信2018-12-03
-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于2018-09-26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62018-06-21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2018-06-21
- “无界区块链技术峰会2018”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