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业大不同 大数据显示东部都是技术宅,西部偏爱搞零售

【数据猿导读】 现如今一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已经不再是当代大学生的目标,许多充满梦想的毕业生心中都有个创业梦,然而这个创业梦也随着学历高低,地域不一显得大不相同

大学生创业大不同 大数据显示东部都是技术宅,西部偏爱搞零售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近日陆续公布了各自的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多数高校都直接公布了各自学校2015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情况。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了如下结论:东西部高校创业比例较高且行业略有差异,教育、信息科技、文化创意是大学生的主要创业领域,多数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日趋成熟。

部分高校创业人数增长一倍

报告显示,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影响,不少高校创业者的人数和比例都在增加。例如,北京大学2015年毕业生中,创业人数较2014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比例最高,占37.04%;其次为教育类企业,占22.22%。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领域中,92%的创业企业(工作室)与文化产业相关,并且集中于北京。

浙江大学还有了创业“预备役”。在浙大2015毕业生中,共有83人选择创业,其中本科生46人,硕士生25人,博士生12人。其中,已成立公司并向院系申报了单位名称的有30人,正在创业筹备中的有53人。

复旦大学的报告显示,2015年毕业生中直接创业的人数为29人。上海交通大学报告也提到,直接创业毕业人数达到28人,产生了27家创业企业。除了信息科技与文化传媒两个领域,咨询服务、生物医药、材料技术、建筑设计等领域也是复旦和交大学子集中创业的领域。

“这一年确实感觉到学生的创业活力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尝试创业的热情很高。”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称,一是因为受全社会创业浪潮的氛围感召,二是受俞敏洪、李彦宏等校友的感召,校友创业活动1898咖啡等组织也创造了很多机会。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各专业的学生互相弥补,组成了很多团队。

北京林业大学创业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徐博函介绍,2014年9月北林成为北京地区首批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至今有33家学生公司,17家为毕业生创办的。报告中北林是以是否取得营业执照来界定学生创业的,如果加上准备创业还未注册公司的创业,比例会更高。

不过,在今年约750万毕业生中,毕业后立即选择创业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占各高校的比例也多在1%上下,学生创办的多为小微企业。

创业带动就业

从毕业生创业数量上看,东部和西部的高校都有较高比例的学生“一毕业就创业”。比如,浙江大学2015年毕业的10880名毕业生中,有83名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生46人,硕士生25人,博士生12人。这83名创业者中,已成立公司并向院系申报了单位名称的达30人,正在创业筹备中的有53人。

位于西部的四川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较高。在该校2015届16049名毕业生中,自主创业毕业生合计179人。其中本科136人,占75.98%,硕士42人,23.46%,博士1人,0.56%。暂未就业的人群中有2.1%的人准备创业,为10人。

与川大同属巴蜀之地的重庆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人数达到达19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71%。这些创业公司涉及行业多样,其中比例较高的是批发和零售业(31.41%)、教育(18.32%)、住宿和餐饮业(10.99%)等。

与综合性大学创业的领域多元化不同,专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则凸显出较强的专业性和产业化,也更容易成功。比如,电子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中,有21名学生创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24%,主要集中在智能系统、手机APP、互联网研发与服务等领域,且都已注册成立公司。该校报告显示,毕业生中成功的创业者比例较2014年有所上升,为14.44%。

中部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则较低。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中,自主创业比例占0.25%,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中,自主创业人数19人,占0.26%。创业比例较高的湖南大学,8145名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数为48人,占比0.59%。

从创业的行业类型上看,东西部高校毕业生在教育、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都有重合。但东部高校毕业生在生物技术、机器设备、咨询服务等领域更有侧重,西部高校毕业生在零售业、餐饮业等领域更为突出。

不少高校报告显示,创业带动就业成果显著。例如复旦大学,近3年来每届毕业生中都有30人左右毕业后直接自主创业,在校创业的学生(毕业生除外)每年也有20余人左右,带动相关就业。

艺术类院校更是如此。中央戏剧学院的报告显示,该校自主创业人数由2013年的1人猛增至2015年的69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较低的创业成本引导着更多的毕业生投身到创业潮中。

在学生创业的目的地,多位高校的招就处老师反映,学生创业多为学校生源地或家乡所在地,尤其是在北上广深高校,学生多选择当地创业,回家乡创业多数和家里的资源有关,尤其在办公场地、政策落实方面等更易解决。

陈永利说,很少有情况是,仅仅因为听说深圳的政策好,就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创业,学生还是愿意在熟悉的地方创业,还是比较成熟和理性的。

高校创业指导、孵化日趋成熟

记者发现,大部分高校在谈及今年的就业工作时,都将做好创业工作作为重点。

中山大学的报告显示,在对该校毕业生创业原因的调查中,有59%的人表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是“缺乏企业管理经验”(45%)、“缺少资金”(18%)、“市场推广困难”(18%)。

在对创业最有帮助的在校活动的选择上,中山大学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认为“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3%)对创业最有帮助,接下来是“大学生的社团活动”(18%),“大学的模拟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等”(17%)。

在75所高校的报告中,都提到学校在创业辅导方面所做的工作。对大学生的创业辅导也从笼统的政策描述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书指导上。不少高校突破学校局限,纷纷与地方或区级政府合作,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践。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联系虹口区开业指导中心、杨浦区公共实训基地,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政策咨询和开业指导。该校2015年有2名本科毕业生进行创业,领域涉及围棋教育和文化传播。6名研究生申请自主创业,领域涉及生物科技型、贸易、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

徐博涵感到,这一年从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各部委都对创业工作很重视,在很多政策上对创业学生倾斜,也常常有学生来向他咨询和交流自己的创业想法。

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提到,2015年学校特别组织开设了16门示范性创新课程、10门创业类课程。此外,人大还与苏州市、贵阳市、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青浦区等地,以及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咖啡馆和孵化器等合作,共建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然而,每当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创业时,总会有人担忧:大学生是否应当一毕业就创业?

一方观点认为,学生在毕业时还未接触过职场,不如先去大企业锻炼,创业成功率较高;另一方观点认为,现在国家大力鼓励创业,各项政策十分给力,年轻人不妨抓住机会拼一把。

“是否毕业不是判断学生具备创业条件与否的标准。”徐博涵认为,学校的目的是教育,并不是为了多培养出几个老板,双创浪潮下学校要做好氛围工作,让学生在学校内接触如何创办公司、模拟实践等,从而萌生创新创业的想法。例如,有些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学长学姐创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心里就会琢磨是否自己也可以试一试。

陈永利介绍,如今北大大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默契的团队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适合创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学生的态度还是鼓励先就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一位创业者的自白:跨得过“创业的坑”,迈不过“选择的坎”
一位创业者的自白:跨得过“创业的坑”,迈不过“选择的坎”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据”智慧丨数据猿新冠战“疫”公益策划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