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大数据运营服务”为渤海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数据猿导读】 近些年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日益密集,渤海饱受陆源污染之困。根据权威监测数据,渤海污染形势已极为严峻

“物联网+大数据运营服务”为渤海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 渤海地区多年前就检验出多种有害污染物质

2016年8月18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题为《环渤海污染已触目惊心,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的专题报道,对环渤海污染问题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据悉,“渤海检验出石油,海水中汞、砷、镉、铬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局部海区也逐渐扩展和加重”在许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人们的视线,只是因某些原因未被提到足够重视的关注程度。

渤海本就“先天不足”,作为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差,而且流域面积和自身面积的比值也是我国四大海域里面最大的,海洋生态系统脆弱。

近些年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日益密集,渤海饱受陆源污染之困。根据权威监测数据,渤海污染形势已极为严峻。

二、 媒体专题调查对渤海湾污染情况进行披露

7月5日,在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山东烟台莱州市燕京啤酒厂渤海排污口、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辛立燥村、天津市西青区和静海区的独流减河渤海排污口、辽宁省葫芦岛市渤海湾地区污染问题进行了实时跟踪和调研。

《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渤海夏季Ⅳ类和劣Ⅳ类水质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海域。而2015年5月发布的《2014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排污口超标排放形势依然严峻。渤海沿岸直排排污口携带大量悬浮颗粒物、营养盐、重金属入海,海洋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记者在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等环渤海“三省一市”采访调研了解到,部分地区企业偷排现象犹存,排污口超标排放形势严峻,入海河流频现“黑水”、“红河”。

每年排入渤海的污染物达70多万吨,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47.7%。

辽宁葫芦岛“五彩”入海口触目惊心。葫芦岛城区三条入海河流茨山河、连山河、五里河水质全部为劣Ⅴ类。

据报道:渤海湾水质恶化几近造成“失海”,附近渔民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业逐年萧条,海水质量这条渔民生命线逐渐被践踏。

根据辽宁省海洋渔业厅提供的数据,辽东湾原有各种鱼类约155种,目前仅剩92种,下降了40.6%。辽东湾已经难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鱼汛,鱼类资源仅是上世纪80年代7%到8%的水平。

休渔期难“休”绝户网难“绝”。由于近年来渔业资源减少,休渔期“偷渔”现象开始显现。此外,为加大捕获能力,渔民偷偷使用地笼、浮拖网等国家明令禁止的“绝户网”,导致渤海渔业资源进一步遭到破坏,近海捕捞陷入恶性循环。

过度用海“透支”海洋生态。近年来,受陆源排污和海上溢油等影响,渤海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尤其重化工企业不断在环渤海地区聚集,对近海养殖及捕捞业带来严重影响。河北海域大陆海岸线长484.85公里,经过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等开发,截至2012年的数据,未利用岸线仅剩不到3公里,很多潮间带生物濒临灭绝。

环渤海污染“统”治。从1982年《渤海、黄海近海水污染状况和趋势》开展渤海污染治理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超过70部。法律法规不断增多,“国家级行动”持续开展,但为何依然治不住渤海污染?

三、 渤海污染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和国家级行动遭遇空转

首先,专家指出,在法律法规方面,缺少针对性和协调性,多元行业立法存在冲突。专家介绍,国家层面的海洋环境立法属于一般性立法,地方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则局限于所辖行政区域,不能很好满足渤海环境保护的特殊需要。

其次,尽管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整治计划不断推出,但由于协调机制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问题,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排入渤海的天津蓟运河汉沽段河水呈现绿色,气味难闻,路过的市民戴着口罩前行(岳月伟7月6日摄)

(2)产业规划缺乏整体考虑

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沿海高速到天津、再到唐山乐亭,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尤其是河北沿海地区作为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等,石化、装备制造、钢铁行业进一步向沿海集中,客观上形成了“重化工围海”的局面。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重化工产业在这一区域仍呈增长态势,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天津滨海新区和沧州市,其产业无一例外地体现出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量也比较大。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这么多大型化工项目分布在近海,污染几乎“难以避免”。多名受访专家认为,环渤海项目的产业规划和环境评价,基本都是从局部出发,缺乏对渤海生态平衡的整体考虑。

(3)部门权力分割地方各自为政

一些专家及基层工作人员认为,渤海污染治理不如人意,归根结底是条块分割、权力分散,体制不顺、配合不当的结果。据了解,我国对于海洋环境实行的是分头管理,不同部门各有分工:环保部门负责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港务监督机构主管船舶污染问题;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承担调查、监视、监测我国的海洋环境状况,主管石油勘探开发及海洋倾废带来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渔政渔港监督机构负责渔港船舶排污的监督及渔业港区相应水域的监视……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容易出现相互之间管理的不协调。

(4)治理标准不统一

企业排放标准和河流水质标准不统一,河流水质标准体系和海洋水质标准不衔接,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障碍。目前渤海不少入海河流没有天然径流,主要依赖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补给。而污水处理厂即使达到最严格的一级A标准,排出来的水仍是劣Ⅴ类,对地表水体、地下水体都有不同程度污染。

专家认为,标准体系不一,很难反映污染治理成效,也不利于协同治污。“单纯看达不达标不能反映出污染的趋势,比如原来超标100倍,现在超标5倍,同样都是不达标但程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在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虽然你那里有很大改观,但在我这里看还是不达标。”

四、 以新理念推进渤海污染防治

首先出台专门法律。专家认为,有必要对渤海进行专门立法,给予特殊保护——根据其自然环境特点、环境问题特点进行专门立法。立法调整的事务范围不仅是污染防治,还应包括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等几个方面。

其次,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目前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个方案是做实现有沟通合作机制。专家表示,目前涉及到渤海环境管理的政府间合作会议主要有渤海环境保护省部际联席会议和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等,为强化其在渤海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建议提高会议的制度化程度,提高联席会议的专业化程度。

第二个方案是设立新的管理机构。专家表示,如何实现协同治理就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需要设置渤海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来来强化渤海区域海洋管理的执行力,比如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主要开展海域、海岸带和近岸陆域一体化管理,实现规划统一、执法统一、产业布局统一。

再次,切实转变渤海周边产业发展和污染治理思路。

专家认为,渤海环境整治行动除了对已污染的渤海提出治理措施外,更重要的内容是对人的管理,对开发利用渤海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调整人的行为达到对渤海环境的整治,让渤海污染整治事半功倍。

五、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为渤海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中电科安是国内领先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运营服务商,拥有国内环保行业管理运营服务最佳实践经验。中电科安的团队时刻关注国内国际环保行业相关政策、时事动态、领先思维与锐意潮流,充分解析实时资讯,保持新鲜动力与研发前沿性创新意识。

针对上文的渤海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措施,中电科安行业分析人士结合公司在环境管理运营服务的行业经验认为:中国“互联网+”时代逐步发展至科技智能的“物联网+”时代后,系统性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技术,助力环境保护(相关环境污染源监测、污染源治理、污染物转化、排污权交易及环保设施设备产业)全资源链整合过程,是系统性全局化跨区域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和积极举措。

中电科安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生态环境云平台解决方案,有效的实现了环境监控设备的统一管理,促进了环境多元化数据的融合;利用云平台环境质量模型,为环境质量管理监测及预警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法;同时利用网络舆情采集分析技术及公众环保移动应用,实现了对环境多样化的管理监控,为大众用户提供了参与城市环境管理监察的有效途径。

中电科安生态环境管理运营服务体系可以概括为“1+2+3+N”的模式:1即一张生态环境监测网;2指环境生态基础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3指三大服务对象:政府、企业和公众;N指基于1、2、3的N种Saas环境云应用。具体如下:

中电科安的生态环境管理运营服务体系解决方案优势在于: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环境数据的全部监控、全程管理、全面互联,建设多种环境云应用,提升环保局业务效率、减少企业环保投入、增强公众环境信息透明度;并且构建中电科安生态环境运营体系,为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类型用户提供及时、贴心的环境信息化定制服务,为城市提供技术领先、有效落地、物美价廉的环境支撑服务。

在数据运营服务优势方面,中电科安可以帮助客户:

(1)解决技术要求高的问题。环保业务系统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系统的管理员操作人员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大数据运营可以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新型传感器的应用、便携式技术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

(2)解决管理难度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管理效率低下、数据造假多、管理精度要求高、管理人员少等方面。通过数据运营模式可以及时发挥大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实现“人在干,云在算”;让业务管理不再困难。

(3)解决协同能力弱的问题。渤海湾地跨三省一市,各部门应用系统之间或同一部门的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存在的分布性和异构性。大数据运营整合多个应用系统间业务数据,消除各系统间业务数据源彼此独立、相互封闭的现状,消除“信息孤岛”,使得业务数据在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共享,从而解决各个部门对内、对外的协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接,环保系统的垂直管理等问题。

与此同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中电科安针对投资量大、内容复杂、管理要求高的环境行业项目,按照国家要求参与地方PPP项目投资运营,实现先开展建设,供三大客户使用,后每年评估结算的方式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最终形成先体验后付款、总包总管、长效运营的良好模式。最终形成持续优化的环保运营体系、全面量化的环保评估体系以及先进可靠的环保运营平台。充分整合渤海湾一带环保行业各种有效资源,最终实现渤海污染治理的积极改善与持续良好进步。


来源:中电科安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据”智慧丨数据猿新冠战“疫”公益策划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