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双眼,大数据让审计工作更加准确、高效!
湖北省审计厅 | 2016-06-23 10:22
【数据猿导读】 大数据正在颠覆着人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这股热潮也促使审计人对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发展变化的思考。随着全覆盖审计的纵深推进,如何利用大数据及其有效的分析手段助推审计全覆盖,是摆在审计人面前值得思考并努力去实践运用的课题
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着人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也引发了我们审计人对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发展变化的思考。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当前建设更高水平监督的新需求,随着全覆盖审计的纵深推进,如何利用大数据及其有效的分析手段助推审计全覆盖,是摆在我们审计人面前值得思考并努力去实践运用的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宜昌市财政审计运用大数据的探索,对审计实践中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利用多个信息系统数据,强化数据分析,为财政审计实现监督全覆盖提供智力支持方面进行探讨。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所谓审计监督全覆盖,指的是审计机关在自己的职责区域之内及权限之下,对审计对象诸如公共资金、国有财产及资源的全方位审计,做到不存有盲区和死角的现象。总而言之,就是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面审计、全覆盖监督。
二、大数据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类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是互联网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的结果。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别多、数据处理速度快和数据真实性高,它可以利用海量数据的优势将多种数据综合分析,并对比提炼,在短时间内得出准确结论。
三、大数据技术对财政审计全覆盖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将促进从审计思维到审计模式,再到审计手段的全面更新,有助于实际真正意义上的审计全覆盖。一是在审计计划阶段,可以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快速加工整理国家经济政策、党委政府决策、社情民意、专家论证等数据,为计划制定提供参考。在信息处理能力受限的时代,人们需要数据分析,但却缺少用来采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因此随机抽样应运而生。抽样的目的是用最少的数据得到最多的信息,当我们可以获得海量数据的时候,抽样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要实现审计的全覆盖,靠传统的审计思维和方式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转变审计思维方式,就要建立在大数据背景下“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的思维基础之上。二是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快速整理分析,从而精确得出审计重点,明确目标,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由于大数据分析是全样本数据,审计人员可以跳出仅仅关注会计核算的局限,有效利用行业大数据,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凸显其宏观性、整体性和建设性。大数据方式主要利用的是计算机分析技术,无论审计面对的对象有多少,只需要集中计算机审计人员在审计前进行大量的前期数据分析,使用大数据分析、统计等手段在正式实施审计前提前确定各单位的审计重点和疑点。在后期到单位进行疑点分散核实时,有效缩短了现场审计的时间,另一方面审计通过查询语句编写,进行数据筛选,数据表关联等方式,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得到了保证。有效解决了以往手工分析汇总疑点数据,在填表中容易出现错误,需反复核实的效率和质量困境,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大数据助推财政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途径
针对大数据时代呈现出的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率低和处理速度快等诸多特点,运用大数据这种方式进行审计是创新之举,必须要摒弃传统思维,以数据为驱动,打通数据源到审计计划、实施、终结等各阶段的审计业务链,真正使原始海量数据加工成为审计信息,进而转化为审计成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完善大数据审计制度机制。要建立一整套规范有序、动态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环节的协调配合,从数据的报送、归集、分类、分析、应用、保密、存储与读取等全链条各方面进行建章立制,要建立面向不同领域,覆盖各个行业,不断动态更新的大数据建设标准,为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既确保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序有效,也保证大数据运用的健康安全,确保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顺利推进。
二是组建专业数据攻关组。需要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为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保驾护航。在大数据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数据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分析和分析能力在数据审计中运用比较多。审计组织管理方式要注重整合审计力量,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审前调研组、数据攻关组、审计核查组,探索“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充分挖掘利用大数据。从关联数据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和特点,挖掘出审计线索,使审计资源效能最大化;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尝试建立各类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体系,为全覆盖、常态化的延续审计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建立被审计单位违规行为库,为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和审计方法体系提供审计实务的支撑。
四是推动大数据分析的更广泛应用。一方面,鼓励、督促审计人员直接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开展分析,改变以往直接使用数据库工具分析数据的惯性思维,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数据权限控制、数据安全管理、审计行为控制等“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机制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审计人员平台应用的兴趣和信心,将审计人员平台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评估其紧急程度,按轻重缓急及时解决,避免对审计时间产生不良影响,使审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和畏难情绪。
五、大数据技术开展财政审计全覆盖实施方法
从理论到实践,下面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例,介绍大数据背景下,采集财政和市直部门的多个信息化系统多年度海量数据,归集整理后运用大数据技术来推进财政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应用方法。
(一)数据归集。数据先行,大数据审计的首要条件就是数据要系统、全面,各个系统的数据采集越完备,越能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优势。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数据归集要“全”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数据全面归集。一是强化数据归集制度约束。构建相关单位和部门电子数据依法定期报送制度和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定期采集制度。向市财政局发送了数据采集清单,制定了电子数据按月在线联网采集制度。向其他市直部门发函,要求每年定期报送各类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二是按照各业务科室职能定位督促采集。各业务科室按照归口服务的划分,实行包干跟踪服务,落实各单位的上报具体时间,督促上报进度。三是专业人员协助配合各业务科室采集。对于在采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由局计算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协助配合各科室完成采集任务,同时,对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与各科室沟通交流,确保数据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往往是开展大数据审计的重点、难点,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并加工整理对审计有用的信息,是大数据形势下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挑战。审计署近年来连续组织的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为我们开展大数据审计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在实施中,我们以强化对财政部门预算系统和支付系统的数据分析比对,整理形成标准化指标中间表和审计分析模型为突破口,组织全市通过计算机中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对预算编报系统、预算指标系统、国库支付系统、非税征管系统、决算编报系统和单位财务核算系统的财务和业务数据,集中进行多系统关联、大数据比对。通过对70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数据和财务核算数据编写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了指标明细、支付明细、预算执行差异、项目差异、非税明细、账面三公经费、决算分析共7大类数据中间表、以及15项73个模型分析方法和由3000多个疑点组成的疑点表,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延伸核查提供智力支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计算机审计分析:
1.强化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总体分析。通过对预算指标和支付系统的数据关联比对,首先总体把握每个单位的预算执行差异情况,然后跟踪造成差异大的具体项目,注重原因分析,重点揭示执行差异大是预算编制方面的问题还是项目执行不到位等方面问题。
2.强化对三公经费的总体分析。分别从预算编制系统、单位财务核算系统和决算编报系统提取单位三公经费数据,总体分析每个单位的三公经费情况,重点揭示超预算、无预算、多报少报决算等方面的问题。
3.强化对财务收支的重点分析。综合比对非税征管系统反映的单位上缴收入数据和单位账面财务记录,审查部门单位有无应缴未缴收入、坐收坐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国库支付系统和单位财务核算数据,根据摘要、支付记录及资金拨付对象进行查证,重点揭示违规支出、违规发放、以及公款消费、公务支出等控制不严、超标准超范围等问题。
4.强化对资金拨付的重点分析。以国库支付系统数据为基础,通过支付方式判别是否存在违规现金支付、未使用公务卡等结算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资金拨付去向,重点对国库资金中筛选出大额拨付、年底集中拨付、向单位或部门系统内部人员拨付、向县市区往来账户拨付、向旅游景区和楼堂馆所拨付等线索,揭示资金使用方面的典型问题。
5.强化对财务管理的重点分析。从国库支付系统、决算编报系统和单位财务系统中提取银行账户和房屋、车辆、设备等固定资产数据,比对查找是否存在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及多开账户、未经批准开设账户等方面的问题。
6.强化对会计核算的重点分析。通过对单位会计核算系统的财务会计数据进行与新的会计制度规范进行比较,重点筛查出会计科目、功能分类科目和经济分类科目及编码不规范、摘要不清晰、项目辅助核算不明细等方面的问题,督促单位财务核算进一步规范,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数字化审计创造条件。
(三)分组核查。将审计计划安排的所有市直部门按照审计工作性质科学排列组合,形成5个大类。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管理模式,树立全局上下一盘棋的整体思路,组织全局审计力量对5大类的部门单位进行分组核查。在审计开始前,统一分发给审计组各项数据表和疑点表,将数据分析形成的审计中间表和疑点表为每位审计组成员进行了讲解,便于现场核查人员核对数据和分析原因,给审计组现场核查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和信息化支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统一召开进点会,统一分发自查表和自查报告提纲,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指导性。审计结束后,强化经验总结,形成了数据采集转换指南,根据核查反馈结果修改完善了模型方法,归集整理形成财政大数据审计模型方法体系表,为进一步深化大数据审计积累经验。
实践证明,通过大数据集中分析筛选疑点,有的放矢开展现场核查,比较好地解决了审计力量不足的困难,扩大了审计覆盖面,提高了审计效率,取得了比较好的审计效益。一是审计覆盖面逐年拓展。近三年来审计单位数占部门总数的比例由13%、20%扩大到100%;审计财政资金占部门预算总金额的比例由12%、28%提升到100%。二是审计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做到了审计人员不加,审计时间不变,围绕一年一度的预算执行审计主题,充分发挥了预算执行审计的龙头作用。三是审计质量明显提升,审计整改问责力度进一步加强。根据审计结果,共有20余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理。审计对发现的问题从预算执行、财务管理、项目实施等六大方面综合汇总后报告市政府和市人大后,市政府督查室对照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清单,向责任部门下发督办通知限期责令整改纠正。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贯彻落实新《预算法》暨预算执行审计整改集中审议会议,市财政局等12家市直部门负责人在会上接受市人大代表询问,对审计查出问题存在根源及整改情况进行了现场答复和整改承诺。
来源:湖北省审计厅
我要评论
活动推荐more >
- 2018 上海国际大数据产业高2018-12-03
- 2018上海国际计算机网络及信2018-12-03
-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于2018-09-26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62018-06-21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2018-06-21
- “无界区块链技术峰会2018”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