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副教授郑磊:政府数据就像瓶子里的苏打水,一旦瓶盖打开就会爆发

【数据猿导读】 政府的数据就像封在瓶子里的苏打水,关着瓶盖的时候看上去悄无声息。但只要你把瓶子一打开,嘭的一声,数据的能量就迸发出来了。复旦大学副教授郑磊表示,传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公开的是经过加工和分析的信息,甚至只是一些文件;但开放数据则要求开放到底层的、原始的数据

复旦大学副教授郑磊:政府数据就像瓶子里的苏打水,一旦瓶盖打开就会爆发

政府的数据就像封在瓶子里的苏打水,关着瓶盖的时候看上去悄无声息。但只要你把瓶子一打开,嘭的一声,数据的能量就迸发出来了。

2015年8月的一天晚上,郑磊画了个苏打水瓶子的草图,发到一个群里。不久之后,这个冒着数据气泡的瓶子,就在海内外大数据应用爱好者之中传开了。

这瓶子成了SODA大赛的logo,SODA的字面意思是“苏打水”,同时也是“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Shanghai Open Data Apps)”的缩写。这个比赛,比的是谁能更好地挖掘城市开放数据的广阔价值,通过对数据的深度理解和创新应用,解决城市中的问题。

“政府的数据就像封在瓶子里的苏打水,关着瓶盖的时候看上去悄无声息。但只要你把瓶子一打开,嘭的一声,数据的能量就迸发出来了。”郑磊这样诠释SODA的含义,“这正符合开放数据的理念。”

政府自己做不如开放合作

开放政府数据,是郑磊专长的研究领域,也是他一直致力推动的方向。2004年,郑磊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其后的五年时间中,他都在纽约州立大学政府技术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助理,并于2009年获得公共管理与政策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就是北美数字政府学会创始主席Sharon Dawes教授。

谈到开放政府数据,郑磊表示目前大家有很多误解。其实这个概念和“政府信息公开”并不完全一样。“传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公开的是经过加工和分析的信息,甚至只是一些文件;但开放数据则要求开放到底层的、原始的数据。”

这二者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政府信息公开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公众知道政府在做什么,然后参与和监督;而开放数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采集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原来只藏在政府自己的后台,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开放出来,不仅政府自己用,也要让社会来开发利用,推动大数据发展。”

郑磊说,现在政府自己来开放数据产品,比如微信公号服务或APP之类,效果并不理想。他举了上海环卫市容局做的“公厕指南”APP为例:“第一次感觉很好,但问题在于,这里面只能找到公厕,难道不上酒店或者肯德基的厕所了吗?显然,政府公号的体验仍然比不上市场上的产品,政府自己没做好,还浪费钱。”

基于这种现状,他提出,政府与其自己做,不如与市场合作。开放数据,让企业来开发利用政府数据,不用花政府一分钱。也就是说,政府开放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提供公共服务,不需要自己去“生产”数据类公共服务产品,而是提供数据让社会去生产。

SODA大赛,让政府部门体会开放数据的价值

在政府提供数据让社会生产方面,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先行案例。纽约组织了一个大赛叫做Big APPs;英国也组织过类似的比赛,他们还做了一个投入产出的研究,证明每投一块钱,回报是10倍。

2015年,上海市经信委联合交通委,开放了1TB的数据来组织这个以苏打水瓶为logo的SODA大赛。开始,承办方中国工业设计(上海)研究院预计能有200个团队来参赛就很好了,不料参与者的热情非常高涨,总共提交了500多份方案。因为即使在全世界,一个城市一下子开放这么大的数据集也是很轰动的事情。

在SODA大赛百强派对的时候,组委会真的找来一个大瓶的香槟酒,写上SODA,再嘭的一声把瓶子打开,象征着政府数据的开放。

郑磊在决赛中担任评委。在决赛之后,上海交委的领导上台发言,表示大开眼界、大受启发:“可惜这次我们开放的数据还不够多,如果再多放一点数据,你们可能能做出更好的方案。”

“通过这次比赛,政府部门体会到了开放数据的价值,就有了内生的开放数据的动力。”郑磊表示,“数据开放可以两条路同时走,一种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推动开放,通过内部的压力。另一种是像SODA大赛这样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的拉动,效果甚至会比自上而下地推动更好。所以,要充分调动数据的开发利用者,通过SODA大会这样的活动,再加上产业孵化,让开放数据这件事滚动起来,产生价值,也让政府有更大的意愿开放。”

“腌do鲜”沙龙:连接创新行动派

不想当厨师的学者不是好的创新行动派。除了在推动开放政府数据方面做出成果之外,郑磊还亲自投身于互联网创新实践中去。2015年,郑磊在开设互联网治理创新课程时,就过了一把“厨师瘾”,烹饪了一道互联网风味的上海“本帮菜”——“腌do鲜”。

这是一个用互联网的思维把跨领域、跨年龄、跨立场的创业者、研究者、管理者对接起来的沙龙,名字来自上海名菜“腌笃鲜”。腌就是咸肉,鲜就是鲜肉,再加上春笋,放在一起“笃”,就是慢炖,就成了一道美味的家常菜。郑磊将“笃”改成“do”,意思是“saysay容易dodo难(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激励大家要做行动派。

参加“腌do鲜”的人,能感觉到这个沙龙的“不一样”——每次请三位嘉宾,一位资深“咸肉”,一位成长型“春笋”和一位90后“鲜肉”。不管是政府方、外企高管还是刚刚起步的创业新手,都严格遵守10分钟演讲完毕的规定,自带的PPT也统一采用30秒自动翻页的模式。“无论多么重要的信息,你都要学会在最短时间内把干货亮出来。之后是长达1个半小时的互动时间,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点菜式”提问。”好几次沙龙结束后,郑磊发现原本互不认识的嘉宾们也在彼此的微信朋友圈熟络互动,就知道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已经在进行。

“分享经济的要义,就是你闲置的资源对我而言恰好是‘雪中送炭’。”郑磊说。

对话郑磊

涂子沛频道:关于大数据,您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郑磊:关于开放数据,我印象最深刻的事,也是最开心的事,应该就是在SODA的决赛上,看到那先原本被封闭在后台的、干巴巴的数据,被年轻人的热情、创意和能力开发成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服务应用和可视化图解,来解决城市中的商业和社会问题。通过参赛团队的参与和创造,一个更便捷、更个性化、更智慧的未来城市在眼前展开,这就是我们推动开放数据的意义所在。那一刻,我感到很满足,觉得我们团队所做的所有工作是有意义、有意思的!

涂子沛频道:关于大数据,您正在进行的工作是什么?

郑磊:我主要在从事开放数据的研究咨询、教育培训和实践推进工作。在研究咨询方面,目前我承担了一个关于开放数据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定期发布中国开放数据发展报告,并参与国家层面和上海市等地方层面开放数据的决策咨询。在教育培训方面,我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论坛、培训活动中宣传开放数据的意义,介绍开放数据的经验和操作路径。此外,我也参与一些具体的开放数据实践工作。

涂子沛频道:对于大数据的未来,尤其是您正在从事的领域,您有什么样的展望?

郑磊:我希望能尽快地开放更多的政府和公共数据供社会开发利用,这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这项工作难度很大,面临观念、利益和能力等方面的阻力,但大数据建立在开放数据的基础上,我希望我们国家不要错过这次机遇,能通过开放数据迎来一个数据驱动的大发展时代。


来源:涂子沛频道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榜样的力量#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丨数据猿新冠战“疫”公益策划
#榜样的力量#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丨数据猿新冠战“...
#后疫情时代的新思考#构建工业互联网新生态,在疫情“新常态”下砥砺前行丨数据猿公益策划
#后疫情时代的新思考#构建工业互联网新生态,在疫情“新常态”...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据”智慧丨数据猿新冠战“疫”公益策划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