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CP,媲美TCP/IP?

【数据猿导读】 本文将从TCP/IP的历史启发出发,深入解析A2A/MCP协议的结构、范式转变、潜在爆发点,以及下一代AI开发者和创业者的巨大机会窗口。这是一次基础设施级别的革命,也可能是智能体生态中最被低估的黄金矿脉。

MCP,媲美TCP/IP?

2023年,生成式AI爆发。2024年,智能体(Agent)接棒成为AI新焦点。

进入2025年,智能体似乎已经要开始爆发了。数以千计的智能体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AutoGPT、LangGraph、OpenAgents……它们仿佛是未来“数字员工”的雏形,可以自动浏览网页、调用工具、分析数据、执行任务。

然而问题是:这些智能体真的能“协作”吗?

目前的智能体更像一个个“单机版App”:它们彼此不了解、无法通信,更谈不上协作。这就像我们在互联网早期,只有单机计算机,没有TCP/IP协议,没有Web,信息流无法跨越“终端孤岛”。

所以,问题来了:智能体的TCP/IP协议,会是什么?

今天,越来越多研究者和开发者开始聚焦一个新方向:Agent-to-Agent通信协议(A2A),以及更通用的智能体多边通信协议(Multi-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MCP)。这些协议的目标,是为所有智能体建立一套“公共语言”和“通信规则”。

一旦MCP类协议真正成熟,就不只是让智能体能协作——而是标志着“智能体互联网”正式诞生。

本文将从TCP/IP的历史启发出发,深入解析A2A/MCP协议的结构、范式转变、潜在爆发点,以及下一代AI开发者和创业者的巨大机会窗口。这是一次基础设施级别的革命,也可能是智能体生态中最被低估的黄金矿脉。

MCP/A2A ≈ TCP/IP?

互联网是怎么诞生的?

如果你把时间拨回到1970年代,那时候的计算机还像“孤岛”。不同厂商的主机系统彼此封闭,通信协议五花八门,根本无法互相理解。那时没人能预见,几十年后,一个叫TCP/IP的通信协议会统一所有设备,让Web、App、社交网络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信息结构。

今天的智能体世界,正处在那个“互联网诞生前夜”的阶段。

MCP_TCP_IP-1

现在的智能体,看起来很强,但其实彼此之间是“哑巴”状态。一个基于AutoGPT的任务智能体,几乎无法与另一个OpenAgents风格的工具调度型Agent协同完成复杂任务,彼此模型不同、框架不同、意图表达方式不同。正如没有TCP/IP之前,苹果机和IBM主机彼此之间根本无法连通。

而MCP(Multi-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A2A(Agent-to-Agent)这些协议,正是在解决类似的问题:“如何让智能体理解彼此、协作彼此、信任彼此。”

我们不妨放上一张类比图:

MCP_TCP_IP-2

通过这个类比,我们看到:每一个繁荣的信息系统,背后都需要一套高效、通用、低摩擦的通信协议。

而MCP和A2A协议,可能就是智能体世界的“TCP/IP时刻”。

MCP / A2A 在做哪些关键事?

讲协议,不是讲“如何聊天”,而是讲“怎么理解、协作、落地”。MCP 和 A2A 协议的目标不是让智能体会发消息,而是建立一套智能体间 “可协作、可组合、可演化”的通用语言与行为约定。

一个成熟的智能体通信协议,通常需要覆盖以下几个关键功能:

MCP_TCP_IP-3

1. 发现与注册(Discovery & Registry)

谁是我可以协作的Agent?

它提供什么能力?接口?权限?

它当前在线吗?处于什么状态?

对应互联网世界,就是DNS + 服务注册中心。没有它,Agent 根本不知道去哪儿找“队友”。

2. 身份与信任(Authentication & Trust)

我如何确定你是“你”?

这个智能体有没有权限执行这个任务?

如何记录、验证、甚至追溯它的行为?

类比来看,这是从TLS、OAuth 到 Web3 的 DID / ZKP 演化路径的“智能体版本”。

3. 意图表达(Intention Declaration)

我想做一件事,怎么表达清楚?

我需要另一个Agent协助完成一个子任务,怎么打包请求?

这就像是HTTP POST,但更像是“任务计划 + 语义接口”的组合,常用结构包括:plan DSL(计划语言);JSON-Like 意图协议(LangGraph、AutoGen 的风格);Chain-of-Thought 显式结构。

4. 任务协商与能力匹配(Negotiation & Capability Matching)

不是所有Agent都能处理所有请求,智能体需要“筛选”合作伙伴:能不能做?愿不愿做?要不要收费?是否需要继续拆解为子任务再外包?

某种程度上,这是“函数签名”+“上下文理解”+“成本博弈”的复合过程。

5. 状态共享与反馈回传(State & Result Sharing)

任务完成后,结果要能“接力”给上游Agent或调度系统。也就是说:输出结构化内容;报告中间状态/ 异常处理;支持流水线任务结构。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Agent框架(LangGraph、CrewAI等)强调workflow DAG、状态机、或消息中间件。

从点智能体,到“多智能体网络”

互联网改变了计算机的角色:从孤岛终端→ 网络节点。

智能体协议的诞生,正在做同样的事情:让AI从单一工具 → 协作体、组织体、网络体。

今天我们用智能体,大多还处在“单人模式”:用AutoGPT做一个任务流程自动机;用ChatGPT、智谱清言、Kimi、文心一言调用插件完成特定目标;用LangChain串一个任务链。

但本质上,它们都像是一个人机合一的超级函数:可以被调度,但难以协作。

而一旦MCP、A2A 等协议体系成熟,Agent 就不仅仅是“能工作”,而是“能协作、能交互、能组合”的实体,它们将演化出一种新的运行模式:

MCP_TCP_IP-4

范式转变一:从单任务执行→ 跨Agent任务协作

在传统智能体架构中,一个Agent要完成复杂任务,必须自己包办一切。而在协议驱动的Agent网络中:任务可以被拆解,分发给其他更擅长的Agent;Agent本身甚至可以是“任务路由器”,专责调度、反馈、聚合。

就像微服务架构替代了大单体程序,一个“Task-Oriented Agent Network(任务驱动的智能体网络)”将替代胖大的全能Agent。

范式转变二:从AI能力聚合 → AI能力编排

目前Agent的“多工具”支持,靠的是插件、函数调用、Prompt拼接。

未来的Agent之间将通过MCP协议自然协作,不需要每个Agent集成全部能力,而是:一个具备记忆/知识的Agent可以作为知识中台;一个视觉分析Agent接收图像,转给文本Agent做解读;一个法律顾问Agent可以协作财务Agent、翻译Agent、写作Agent,一起搞定一份完整标书。

这意味着我们正在逼近“Agent as Service”的云原生智能形态。

范式转变三:从人类调度→ Agent自治编排

最具突破性的跃迁,是Agent之间开始“自组织”完成任务。

任务从用户出发,只指定目标或高阶意图;

Agent调度Agent,生成链式合作结构;

有的负责搜索,有的负责判断,有的负责写报告;

所有人类要做的,只是检查最终结果是否合理。

这就像是你发一条“写份行业研究报告”,然后后台几十个Agent各司其职,自动完成它,最后一个“汇报Agent”将结果发回给你。

这,才是“Agent互联网”的真正爆发点。

需要指出的是,协议不是配件,而是范式发动机。就像TCP/IP定义了“设备如何成为网络节点”,MCP/A2A协议将定义“Agent如何成为生态成员”。

MCP 并不是一个“用不用都无所谓”的外挂模块,它更像是“可组合智能体系统”所依赖的血液循环系统。如果没有它,每个Agent就是信息孤岛、技能孤岛、协作孤岛。

而一旦这种协议体系成熟,智能体网络将不只是变多、变强,而是变成一个可以自我组织、进化和扩张的全新生态系统。

当“AgentNet”形成,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我们不妨畅想一下,一旦Agent构建的智能体互联网构建完成,会发生什么?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你只需要对系统说一句:“帮我准备一份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研究报告,下周五前提交。”你没明确谁做、怎么做、数据从哪来。

结果?10分钟后你收到一条通知:

报告结构已拟定(由结构规划Agent完成)

数据收集任务分发完成(由搜索Agent协同多个爬虫Agent)

报告撰写Agent已启动工作,ETA:48小时内初稿完成

法律审查、行业术语润色、引用核验已排入后续流程

这是AgentNet 的雏形:一个由多个Agent组成的自治网络系统。那么,要构建这样一个Agent智能互联网,需要做哪些事情呢?大体来看,也许可以从以下几步来着手:

1. Agent Registry:像DNS一样的“智能体黄页”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全球或本地的Agent 注册平台,就像域名系统:

注册智能体→ 告知它能干什么、如何接入

检索智能体→ 快速查找匹配任务的最佳Agent

按需组合智能体→ 类似调用微服务API,但更加语义驱动

你可以用自然语言说“找个懂欧盟GDPR的法律Agent”,平台就能帮你找到。

2. Agent Explorer / Browser:智能体世界的“Chrome”

当我们构建好一个Agent浏览器,那你就能不再浏览网页,而是在浏览“Agent能力”:

哪些Agent正在运行?最近活跃的是谁?

哪些Agent正在协作?组成了什么“工作组”?

用户也可以“收藏”、“关注”Agent,未来甚至可能出现“智能体社交图谱”。

这个时候,Agent 也许不再是无名助手,而是“有身份、有履历、有服务历史”的智能体个体。

3. Agent Middleware:调度、治理、限流、防火墙... 一应俱全

下一步,就是Agent网络的治理。就像互联网有Nginx、API Gateway、Service Mesh,AgentNet也需要:请求调度与负载均衡;访问权限管理、数据隔离;Agent间通信路由和失败回退机制;性能指标采集与链路追踪。

在没有中间件的今天,多Agent协作只能靠“硬Prompt” + 人工审核,未来则将趋于模块化、工程化、自动化。

4. 信任与验证机制:智能体的“数字身份系统”

当Agent真正开始接触金钱、隐私、合约,它们必须“可信”。所以,就必须构建一个基于身份的信任系统:

是否需要Agent身份注册(类似DID)?

是否需要零知识证明来验证某个Agent的知识或执行历史?

是否存在“智能体信用体系”,或Agent版区块链记录?

在没有信任机制的世界,Agent只能跑在沙箱里;一旦解决信任,它们就可以真正接触现实世界。

5. 智能体的Web 1.0 → Web 3.0 演进路径

接下来,我们将要目睹一个新的“互联网成长曲线”,只不过这次不是人类用网页连接,而是Agent用协议协作。我们可以类比Web 1.0 → Web 3.0 演进路径,来预测一下Agent 1.0到Agent 2.0,将如何演进。

MCP_TCP_IP-5

这不仅是“未来想象”,而是正在发生的系统性转变。如果说ChatGPT、DeepSeek是“个人智能终端”的诞生,那么 MCP/A2A 所构建的 AgentNet,就是整个“智能体宇宙的互联网底座”。

谁在做?又能做什么?

愿景再宏大,如果脱离现实,也不过是一场空谈。幸运的是,Agent通信协议的建设正在全球多个维度并行展开,且中美之间已经出现了“赛道初现”的格局。

MCP_TCP_IP-6

海外阵营:A2A / MCP 双轨并行,生态成型中

2024年底,谷歌联合多家全球科技巨头发布了开放协议 Agent2Agent(A2A),目标明确:让不同厂商、不同平台构建的智能体彼此通信、互操作、协作完成任务。

A2A 是一个更偏底层的“Agent通信协议栈”,专注解决 Agent “说话”和“理解”彼此的问题。它得到了以下企业的加入或支持:Atlassian、Box、Cohere、Intuit、MongoDB、PayPal、Salesforce、SAP、Workday 等; LangChain、ServiceNow、UKG 等智能体/企业服务平台。

这一协议的核心理念是:智能体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平台内部,而应像网页一样,跨系统自由交互。

相比之下,Anthropic主推的MCP协议(Multi-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更多聚焦于:智能体如何调用外部工具、插件、服务;多智能体之间如何基于任务和角色分工协作;构建“协同工作流”而非简单通信通道。

对比来看,A2A偏向通信协议栈,MCP偏向协作协议层——两者正在形成互补共振的态势。

国内赛道: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集体押注“智能体基础设施”

不久前,MCP协议这场基础设施之战,正式在国内开打。

例如,2025年4月9日,阿里云百炼推出 全生命周期MCP服务。借助该服务,用户无需运维、无需部署,5分钟内就可搭建一个MCP智能体。并且,改服务首批集成了高德、无影、Fetch、Notion等 50+ MCP服务,功能打通 + 实战可用。

腾讯也不甘落后,2025年4月14日,腾讯云宣布其大模型知识引擎支持 MCP 协议。发布“AI开发套件”,让开发者快速构建可被调度的业务型Agent。支持自定义或平台精选 MCP 插件调用,降低Agent构建门槛。可以看出,腾讯押注的是“企业智能体中台”这个方向。

再看看百度,2025年3月21日,百度地图宣布核心API 全面兼容MCP协议,为智能体提供位置信息能力。并且,企其将在2025年4月25日Create开发者大会 上发布 MCP插件市场——MCPstore。

从目前情况看,中美的头部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智能体协议,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MCP_TCP_IP-7

可以说,这不是一场单点突破的技术战,而是一次“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栈”的竞速赛。

那么,对于各个参与方来说,都能做些什么呢?

对创业者来说,别再卷一个GPT封装工具了,现在正是做“AgentNet层协议、通用组件、中间件服务”的绝佳窗口期。可以类比做Stripe于支付、Twilio于通信、Zapier于集成,或者做Agent通信的Mesh网络,做Agent的注册与发现服务,机会很多。

对于开发者来说,可以参与构建:开源协议库:为不同Agent架构适配MCP/A2A协议;协作组件:任务打包、结果聚合、异常处理等通用Agent模块;注册机制,Agent如何声明自己、认证身份、暴露能力?一个MCP兼容组件,可能比你写的10个Prompt更具网络效应。

对于企业来说,现在就是构建企业专属Agent网络的最佳时机,比如,可以把知识库变成Agent接口;把流程定义成任务协议;把业务系统接入MCP,打造“AI工作团队”。

1973年,TCP/IP协议刚刚提出时,没人认为这套“连接机器的语言”会改变世界。

但事实证明,它并不是一个技术细节,而是一次改变整个互联网产业的范式转变。它让计算机从孤岛变成网络节点,从计算工具变成信息社会的血管系统。

今天,MCP、A2A协议,正在做同样一件事——只不过,这次连接的不只是机器,而是智能体。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世界的门口,眼前是一个尚未开拓的Agent 互联网。

这片新大陆才刚刚开始被绘制。协议未定,标准未出,生态未稳。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是进入的最佳时机。

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

去理解MCP 协议的设计哲学,而不是只学Prompt技巧;

去打造一个可复用、可组合、可协作的智能体,而不是再套一个UI壳;

去为这个未来写下自己的代码、构建自己的节点、定义自己的协议。

正如当年构建Web 1.0的那批程序员,谁能想到,他们定义了后来全球人类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过去的AI是“一个人会说话”,那么未来的AI是“一个系统能办事”。谁能构建那个能办事、愿被信任、运行高效的系统,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的AI底座之战。


来源:数据猿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人人都可定制Agent应用,阿里云百炼全面支持MCP服务部署与调用
人人都可定制Agent应用,阿里云百炼全面支持MCP服务部署与调用
用友BIP生态全新升级,开创企业数智化生态新时代
用友BIP生态全新升级,开创企业数智化生态新时代
杭州“六小龙”之一群核科技IPO启航,精彩神话或还将演绎
杭州“六小龙”之一群核科技IPO启航,精彩神话或还将演绎

我要评论

数据猿微信公众号
第22届国际物联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