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仓黄埔军校”Teradata败走中国?
原创 媛媛 月满西楼 | 2023-02-16 09:54
【数据猿导读】 根据Teradata的公告,其将退出在中国的直接运营,后续将进入中国公司关闭程序。Teradata目前在中国有超过千人员工,此次退出将影响约1200多名中国员工。
国际数仓巨头Teradata要从中国市场退出,就是这一态势的最新佐证。 根据Teradata的公告,其将退出在中国的直接运营,后续将进入中国公司关闭程序。Teradata目前在中国有超过千人员工,此次退出将影响约1200多名中国员工。 至于为什么要退出中国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Teradata只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原因——“对中国当前和未来商业环境的慎重评估”。 如果要深入分析其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无非是两种可能: Teradata本身发展态势不好,竞争力不足,被中国本土的竞争者“赶出”了中国市场; Teradata本身发展态势很好,但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或者处于政策、监管层环境的压力,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要搞清楚到底是哪种情况,首先,我们来看看Teradata在全球市场的表现。 Teradata全球业绩承压 Teradata在纽交所上市(纽交所代码:TDC),截止2023年2月15日,其市值41.39亿美元。从Teradata的股价走势来看,其表现并不好。 将Teradata与美股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标准普尔信息技术指数进行综合对比,来看Teradata的相对表现。假设投资者在2016年12月31日进行100美元的投资,计算到2021年其获得的收益,如下图: 可以发现,跟标准普尔500指数、标准普尔信息技术指数相比,Teradata的表现也较差,差于市场的整体表现。 从其近几年的财务表现来看,Teradata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态势也不乐观。 Teradata毛利率较高,并且其毛利率整体上处于增长态势,2022年毛利率为60.22%。但是,Teradata的净利率一直不理想,2020、2021年的净利率超过7%,但2022年大幅下降至1.84%。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单就Teradata而言,其从中国撤退,只是其全球业务颓势的一个缩影。 回到Teradata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除了美国市场,Teradata还在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大中华区、日本地区、亚太区地区开展业务。 其中,大中华区是Teradata的重要增长市场,其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目前,Teradata在大中华区有超过1200员工,下设8个分支机构,涵盖研发、市场、销售、售后等多个部门,在大连设置了其全球咨询中心。Teradata在中国开展的业务主要为数据库、数据仓库、大数据解决方案、整合营销解决方案服务,不少中国知名企业都曾是其客户,诸如国家邮政总局、中国电信、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联想、东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等。 按理说,Teradata应该重点抓住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数仓市场,但其却突然退出中国市场,实在有些令人费解。 欧美软件巨头大撤退? 下图统计了IBM、微软、甲骨文、Adobe、Salesforce、Tableau进入和退出/中国区裁员的时间节点。 可以发现,1989-2014年,欧美软件巨头经历了与中国的“蜜月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但2014年之后,则进入“分手、吵架”高发期,具体来看: 微软 早在1992年,微软就看好中国软件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钱”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设立代表处。1995年,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从2000年开始,微软进入在中国发展的第三阶段,前两阶段微软主要发展了自己的市场、销售渠道,并且在中国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而在第三阶段,微软加大了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投资与合作。 进入2023年,科技巨头的裁员浪潮来袭,微软也没有躲掉。2023年1月18日晚间,微软官方宣布到三季度末将裁员10000人,占总员工数不到5%。近日,“微软苏州大规模裁员”传闻也在持续发酵,赔偿规则包括“N+12个月工资,股票解禁,一年社保”。微软在中国市场将如何发展,是否会进一步裁员或裁撤中国区业务,还有待观察。 Oracle 1989年,甲骨文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那时,我国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甲骨文带来的数据库技术在中国开启了长达30年的市场垄断。为了更好的发展,腾讯、网易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都曾与甲骨文合作,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的高昂。公开资料显示,甲骨文公司除了要求合作企业高价购买它的数据库之外,还要按年支付数据库费用的20%作为服务费。 2000年,甲骨文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2008年,用骨文等外企巨头迎来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当时,甲骨文还试图“惩罚”中国联通,让其一次性缴纳高达6000万元的服务费,否则就要停止服务。为了巩固它在中国的垄断地位,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曾经推行“去中国化”政策。他明确表示,不能让中国培养比美国更多的工程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甲骨文从中国的撤退。2009年开始,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第一次显露出了衰败的迹象。 2013年7月,甲骨文的数据库正式退出淘宝的核心广告系统,打响了中国企业“去IOE”的第一枪。2019年5月,甲骨文中国区开始大裁员,北京研发中心900多名员工被裁,这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溃败。 数据猿认为,甲骨文在中国市场逐渐显露出“败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数据库市场竞争的“此消彼长”:中国数据库企业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并且竞争力在逐渐增强。此外,由于信创产业政策的施行,中国大力推行数据库的国产化替代,导致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被国内厂商蚕食。 Adobe Adobe作为全球创意软件巨头,拥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产品:诸如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剪辑处理软件Premiere、特效制作软件After Effects、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以及PDF等。 Adobe于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在2006年,Adobe成立中国研发中心,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力求实现本土化。然而,Adobe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并不顺利:一是因为定价过高,一款Photoshop CS6售价高达上万人民币;二是因为Adobe软件很好破解,中国市场出现很多盗版,导致Adobe正版产品的销量不佳。 在经历了数年的挣扎之后,Adobe选择了战略性撤退。2014年9月24日,Adobe在中国官方微博上表示,以后Adobe在中国将以拓展市场业务为主,撤销并关闭在中国的研发分公司,并在当年12月底停止运营,产品也不再会为中国用户进行针对性开发。Adobe只保留中国销售部门,中国的研发团队逐步解散,中国区的研发工作将交予Adobe印度公司负责。 Salesforce 作为全球SaaS行业的鼻祖,Salesforce的成功一直被业内视为典范。2022财年Salesforce营收达264.92亿美元。在2003年,Salesforce设立的亚太区市场便涉足了中国市场,2004年其正式宣布在中国开展业务,2007年,Salesforce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低价和“先试后买”策略,但进展并不顺利。 为了做好本土化,2011年,Salesforce直接投资了一家中国CRM厂商“八百客”,但后来这家公司也销声匿迹。2019年,Salesforce宣布与阿里云的战略合作,阿里代销Salesforce的CRM产品套件。从如今的退出看来,Salesforce即使与阿里巴巴联手,也没能想出办法,解决中国特色的CRM需求。2022年8月3日的消息,Salesforce的中国区宣布解散,涉及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业务将交给阿里云代销。 数据猿认为,Salesforce融入中国市场困难,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客户个性化需求与Salesforce标准化产品的矛盾,中国大多数企业都很强调自身“个性化”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国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与Salesforce的标准化产品理念相悖;二是应用部署方式的不适应,Salesforce在欧美市场主要部署在AWS、微软云、谷歌云等公有云上跨云部署,而中国市场更多要求私有云、混合云部署;三是不适应中国的软件生态环境,以Salesforce为代表的欧美SaaS厂商,一般通过开放生态的方式相互集成,而中国不同企业SaaS产品的标准化建设还不足,并且分工协作的理念还不够成熟。 Tableau Tableau作为全球BI领导厂商,在数据分析专业人员看来,Tableau软件是一款好用的数据可视化软件,国内更多人则把Tableau理解成一个BI软件。2014年,为了更好的开拓中国市场,Tableau决定在中国设立公司。 2021年11月17日,Tableau宣布停止在中国大陆的一切直接性经营活动,且于2022年1月31日终止中国大陆的合作伙伴关系。Tableau产品在中国区的销售将由阿里接手,整合到Salesforce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体系。 数据猿综合分析上述多家公司之后,发现Teradata退出中国市场并非个例,而是欧美软件巨头集体撤退的一次表现。整体来看,欧美软件巨头从中国市场有序退出的态势已经较为明显了。面对欧美巨头的撤退,既有值得我们欣喜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我们反思和忧虑的地方。 在数据猿看来,不同类型的欧美软件巨头,从中国市场撤退的原因存在显著的区别:对微软、Oracle、IBM等综合性科技巨头而言,在中国市场的颓势主要是因为其竞争力的此消彼长和信创政策的推进;对于Salesforce、Tableau、Adobe等SaaS巨头而言,则主要是其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接下来,我们就这一问题来展开更深入的分析。 中国软件的国产化加速推进,给欧美企业形成巨大压力 然而,随着中国软件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技术和产品能力也在快速提升,跟欧美巨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近几年,再叠加上信创产业政策的助攻,国产软件企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这一现象在数据库领域表现的尤其明显。 在数据猿发布的《谁将成为中国的“甲骨文”?》一文中,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情况。我们选取了达梦数据、人大金仓、神舟通用、星环科技四家国内数据库厂商,与Oracle进行对比。虽然在业务规模上国产数据库厂商跟Oracle的差距还很大,但发展态势却比Oracle好很多。无论是营收增速还是利润增速,几家国产数据库厂商普遍高于Oracle。 随着信创政策的推进,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国产化在加速进行。并且,国产化替代已经逐渐从底层软件向上层应用延伸,数仓、数据中台、大数据分析平台、BI等领域的国产化也在稳步推进。上层应用软件领域,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国产软件厂商,他们在技术产品上跟国际同行的差距不大,并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竞争中“此消彼长”的态势愈发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而言,欧美软件巨头从中国市场的有序退出利大于弊。 但是,Salesforce、Tableau、Adobe、Teradata等SaaS软件巨头的撤退,则很可能是弊大于利。 美国的SaaS,不适应中国的云 Teradata——云数仓 Teradata的整体收入和利润情况虽然并不亮眼,但其云转型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立于1979年的Teradata,目前已经是有着44年历史的老牌数据仓库企业,其从2019年开始才全力云转型,致力于成为以云数仓为核心的数据平台厂商,并推出了Vantage Cloud数据平台。Vantage是一个可实现跨云部署的弹性数据平台,可在AWS、Microsoft Azure和Google Cloud这三朵全球最大的公有云上实现跨云部署。 拆解Teradata的收入结构,占比最大的经常性收入,就是计算相关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订阅、云、软件升级和维护。 目前,越来越多的本地客户迁移到云中的Teradata Vantage,云业务已经成为Teradata的核心增长引擎。2021财年,Teradata的公有云业务收入为2.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1%;2022年,公有云业务收入3.57亿美元,同比增长76.7%,远远高于Teradata的整体业务增速。并且,云服务不仅收入增长快,毛利率也更高。2020-2021财年Teradata经常性业务收入毛利率为71.7%、75.1%,高于同期的综合毛利率55.5%、61.9%。 Adobe——创意内容生产云 再来看Adobe。 Adobe成立于1982年,是有着41年的传统内容生产软件企业。2009年开始,Adobe开始布局云转型,其销售模式也从“授权模式”逐渐向“订阅模式”转变,将软件改为按月或年付费的云服务。2012年Adobe正式推出Creative Cloud产品,2013年宣布所有的 Creative Suite 应用程序的未来版本只能通过基于订阅的服务模式购买,这展示了Adobe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转向云。 在经历短暂的阵痛之后,云化之后的Adobe开启了稳定增长之路。 基于云的订阅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同时,传统软件销售收入的占比在持续下降。到2022年,其传统软件产品的收入占比已经不足7%,Adobe转型为一个纯粹的SaaS企业。 类似Salesforce、Tableau、Adobe这样风头正盛的SaaS企业,从中国市场撤退,并不是其本身的竞争力不行。相反,无论是业务增长还是技术实力,欧美的SaaS企业都要明显优于中国企业。并且,中国SaaS与美国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 在这种情况下,占据相对优势的Salesforce、Adobe们应该在中国市场大杀四方才对,为什么却要退出中国市场呢? 是监管政策限制了欧美SaaS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么?也许政策和监管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信创主要影响的还是操作系统、数据库这类底层软件,在应用软件领域,中国对外企的政策是相对宽松的。 政策不构成对欧美SaaS企业的主要威胁,本身竞争力也没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呢?数据猿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欧美SaaS在中国水土不服。 我们先来看看中美云计算产业的差异。 在美国,SaaS发展的如火如荼,涌现了一大批市值几百亿美元以上的巨头。大体上看,美国云计算企业可以分为以Salesforce、ZOOM等为代表的纯SaaS企业,和以微软、Oracle为代表的云转型企业。在美股市场,这两类云计算企业的收入和市值涨幅,都实现了近10年的稳定高速增长。 反观中国,跟美国的云计算存在结构性差异:美国云计算SaaS占大头,中国云计算IaaS占大头。 不仅中国的SaaS一直没发展起来,就连美国SaaS也要从中国撤退,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中国的云计算土壤是不是出了问题? 不幸的是,上述问题的答案大概率是肯定的,中国云计算市场有可能出现了路线性错误。 美国SaaS有两个鲜明的特征:高度标准化的产品,跨公有云部署;而中国软件市场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走势:高度定制化,私有部署。欧美SaaS企业要在中国开展业务,就要尽力去满足客户五花八门的定制化需求,这对于Salesforce、Tableau、Adobe等企业而言越来越难以接受。Adobe关闭了中国的研发中心,只保留销售部门,就明确的表明了他们的态度:不再为中国企业做定制开发,只售卖标准化产品。有趣的是,Adobe解散了中国研发团队,竟然将中国区的研发工作交予Adobe印度公司负责,难道在Adobe看来,印度的SaaS都比中国有前途? 综合来看,Salesforce、Tableau、Adobe这类SaaS公司从中国退出是弊大于利: 一方面,中国还需要这些SaaS企业来引领行业的创新发展。在CRM、数据分析、创意软件等领域,美国企业在技术上还是有不少领先优势的,这些企业呆在中国市场,有助于提升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美国的SaaS企业在中国市场可以充当“鲶鱼”,激活整个市场的竞争和创新活力。以此次退出的Teradata为例,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充当了中国的“数仓黄埔军校”的作用。Teradata于1997年进入中国,将国际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带到了中国,帮助中国培养了大量数据仓库领域人才。而数据仓库这个领域还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云原生数仓等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这个时候,中国需要Teradata这样的企业来将全球最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发展理念持续输入国内。显然,Teradata从中国市场退出是与这一诉求相悖的。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美国SaaS企业来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拨乱反正”。迟早,中国SaaS都要走上产品标准化、跨云部署的发展道路,而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无论是传统企业转型,还是新兴的纯SaaS企业,都在高度定制化、私有部署的泥潭里苦苦挣扎。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美国的SaaS企业来帮助完成市场教育,更好的培育云计算尤其是SaaS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Teradata的离开,是一件值得我们深思和忧虑的事情。 ★有奖评论征集:你怎么看待Teradata退出中国市场,请留言评论。获得最多赞的评论,将获得数据猿的精美奖品一份。 文:媛媛 月满西楼 / 数据猿
Teradata股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同花顺
Teradata与标普500、标普信息指数的投资回报对比 数据来源:Teradata财报
Teradata收入和净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财报 数据猿计算整理
Teradata毛利率和净利率 数据来源:财报 数据猿计算整理
Teradata研发情况 数据来源:财报 数据猿计算整理
Teradata2022年收入的区域结构 数据来源:财报
Teradata 近两年各区域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财报
数据来源:各企业财务报表
数据来源:各企业财务报表
Teradata核心平台 及云计算合作伙伴
Teradata产品体系
Teradata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财报 数据猿计算整理
2004-2023年Adobe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单位:亿美元) 来源:Adobe历年年报数据,数据猿整理
Adobe收入构成(2012-2022年) 来源:Adobe各年财报,数据猿整理
美股科技子板块核心企业自 2013 年以来市值涨幅对比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
美股科技子板块核心企业自 2013 年以来收入规模涨幅对比 资料来源:Wind,路透,中信证券研究部
2019年中国与全球公有云市场结构对比 数据来源:Gartner 中国信通院
来源:数据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