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SaaS 不是灵丹妙药,英视睿达止步于科创板“四月游”
【数据猿导读】 近日,上交所官网发布相关文件称,北京英视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视睿达”)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相关规定,将终止英视睿达发行上市审核。仅4个月便结束了这场上市之旅
招股书显示,英视睿达计划募资9.79亿元,其中,大数据创新应用拓展建设项目投资4.47亿元,大数据SaaS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75亿元,卫星遥感数据平台(一期)建设项目投资1.54亿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投资1.02亿元。
英视睿达计划三年内在技术、市场、人才培养方面完成布局与突破。
专利涉诉,IBM将英视睿达起诉至最高院
英视睿达成立于2015年10月23日,专注于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在大气环境、水环境、综合生态等领域的精细化监管解决方案中实现商业化应用。
近三年,英视睿达及子公司员工总数分别为 323 人、336 人及 460 人。截至2021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员工结构中,项目实施及生产人员245人占比53.26%,研发人员106人占比23.04%,销售人员52人占比11.30%,管理及行政人员57人占比12.39%。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英视睿达已获得授权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在技术专利方面,同行另外五家公司除和达科技低于英视睿达,数字政通与之相等外,其他三家都为其两倍多。
不仅如此,英视睿达的大部分专利还被IBM公司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2019年8月-2020年2月,IBM认为英视睿达51项发明专利申请权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的部分发明人为其前员工,相关发明创造与其在IBM中国公司的本职工作高度相关,且专利申请日距离其离职时间不满一年,主张上述涉案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属于职务发明创造,应归IBM中国公司所有。
2021年12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出具“(2019)京73民初1941号”等《民事判决书》,判决IBM中国公司上述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英视睿达一审胜诉。IBM中国公司不服一审判决结果,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主张撤销一审判决并改判相关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归IBM中国公司所有,并由英视睿达支付一审和二审的诉讼费用,目前尚待最高人民法院审理。
上述涉案的51项专利申请权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均处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保全措施中,保全期限截止至2023年12月。
据了解,今年6月30日英视睿达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递交的招股书获得受理。7月28日进入询问阶段,却在10月31日就终止了英视睿达上市申请审核。短暂的4个月便结束了上市之路。其中缘由,诉讼仅是其中之一。
业绩增速下滑,规模不及同行
据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英视睿达营收分别为1.99亿元、3.18亿元、4.50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85.79万元、5301.51万元、7109.56万元。虽然营收和净利润在逐年增长,但增速均有所下滑。英视睿达在2020年、2021年营收增速分别为60.06%、41.4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56.81%、34.1%。
具体来看,英视睿达主营业务是数据监测系统和大数据 SaaS 服务。其中,数据监测系统主要为内嵌自研边缘计算软件的智能终端产品,作为解决方案的感知层, 通过多种边缘计算算法引擎,对采集数据进行滤波处理、数据补偿、压缩加密等预处理,保证能在不同气候环境、网络环境下完成数据信号的精准感知和持续、稳定传输。
而大数据SaaS 服务则是通过大数据基础云平台与大数据SaaS应用平台结合,通过多种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算法引擎,对经预处理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实时接入、自适应补偿、 决策融合、异常行为智能识别及异常原因智能推断等深度融合解析,完成海量数据信号的智能分析及结果安全输出。通过远程订阅方式为客户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等服务。
2020年-2021年数据监测系统收入和增速有所增加,而营收占比较大的大数据 SaaS 服务收入虽有所增加,增速却是大幅度下降。
就收入结构来看,报告期内大数据SaaS服务销售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68.99%,明显高于公司整体收入增长率,已成为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而这与公司的业务模式有关,由于数据监测系统为云计算及AI算法引擎提供数据基础,大数据SaaS服务基于公司自研的基础云平台和SaaS应用平台对上述数据实现智能分析,并以SaaS云服务方式向客户提供服务。因此,客户在购买公司的数据监测系统后一般会存在长期稳定的大数据SaaS服务需求。
不过,英视睿达当前的业绩规模与南威软件、数字政通等公司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在报告期内均处于行业末端。而由于公司所处的大数据、云计算行业属于人才、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若规模不占优势则会对公司的研发、销售产生一定制约。
外忧内患,英视睿达发展存阻碍
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引擎。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极大拓展了其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等各个方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并形成涵盖底层核心技术、基础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
随着云计算逐渐被大众熟知,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近年来,中国云计算快速发展,云计算厂商的产品和服务功能逐渐完善细化,从底层数据中心扩展到上层解决方案并形成全套服务架构。未来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并成为政府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预计短期内政府部门、企业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市场需求依然保持旺盛。
2016年-2020 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逐步增长,国内云计算发展迅猛,云计算厂商的产品和服务功能逐渐完善。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白皮书(2021)
并且,人工智能正逐步作为一种变革力量与产业深度融合,并成为目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艾瑞数据测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政府城市治理与运营场景占比接近一半。根据艾瑞数据测算, 2020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 1512.5 亿,同比增长 38.94%;预计 2025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增长至 4532.6 亿,年均复合增速为 24.55%。
其实,不难看出,英视睿达将募集资金投入大数据创新应用拓展建设项目,大数据SaaS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计划,卫星遥感数据平台(一期)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无疑是打算进一步深耕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英视睿达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增速相较于2020年都有所上升,而研发费用增速却呈现下降趋势。
2019年-2021年,英视睿达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442.50万元、3317.16万元和4583.01万元,三年累计1.134亿元,对比同行,处于垫底位置。这对于目前仍涉诉的英视睿达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众所周知,科技型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也是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技行业如今发展迅猛,业内对尖端人才和研发专利竞争激烈,企业如若无法满足尖端人才需求和对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就可能面临企业人才的流失和核心技术的泄漏的困境。
来源:数据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