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遇“瓶颈” “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智能化回收
【数据猿导读】 “垃圾分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季节,区域,数量,人为分类意识的不同,即使分类回收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如今有了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小编认为解决这个难题指日可待了

“回收量多少,哪些居民参与,缺少详细数据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小区垃圾的种类、数量都会有差异,产生与回收之间难以高效对接”——对目前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省人大代表史双凤建议,建立大数据平台,采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垃圾分类在南京已经实行多年,但在很多小区,垃圾分类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混装’现象还很多见,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对此,史双凤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手段,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处理中来。此外,建立集中统一的数据平台,鼓励垃圾回收与处理企业对回收的垃圾种类、品牌、数量进行记录和有效的大数据分析,从而了解终端居民家庭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数据沉淀到一定规模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定期信息发布,促使相应的回收企业有针对性地加以回收利用,避免盲目性。
史双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扶持性政策,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城市废旧品回收平台,创新再生能源回收模式,提高企业从事垃圾分类相关环保产业的积极性,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史双凤说,使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家庭设立环保账户,根据垃圾分类回收数量进行奖励积分,用户可以用积分兑换相应商品和服务。“目前南京已经建立这样的积分兑换机制,希望进一步扩大规模,调动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本文记者:刘晓、肖姗、吴明亮)
来源:南京日报
刷新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活动推荐more >
- 2018 上海国际大数据产业高2018-12-03
- 2018上海国际计算机网络及信2018-12-03
-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于2018-09-26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62018-06-21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2018-06-21
- “无界区块链技术峰会2018”2018-06-14